人生就是博
联系电话
新闻中心 News center
联系我们 Contact us
  • 电 话:
  • 手 机:
  • 联 系人:
  • 邮 编:
  • 地 址:
李纨的人生智慧: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
发布时间:2022-01-18 22:54

  别人持才狂傲,你却虚怀若谷;别人花言巧语,你却多思慎言;别人拼命显摆,你却韬光养晦;别人争破头颅,你却以退为进;别人趾高气扬,你却不显不炫;别人用尽心机,你却远离是非。

  李纨是金陵名宦之女,父名李守中,曾为国子监祭酒(从四品),相当于国家最高学府的校长。并且,这个学府是专门培养官员的(放在今天就是中央党校校长),很多当朝官员要称之为“恩师”,有着强大的官场影响力,

  书里说李家“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”,又说“至李守中继承以来”,说明李守中是族长。李家的家庭底蕴深厚,风门清贵。尽管祖上无爵位,这种家庭在婚姻市场却是绝对的抢手货。除了贾母,李纨就是贾府里出身最好的媳妇。

  贾府祖上很显贵。但他们祖宗早已经选择了急流勇退,只剩爵位,没有了实权。由于文化路线也没走通,当然无法恢复祖上荣耀,沦为没落贵族。

  贾家自诩为诗礼之家,但实际上半文半武、无所长项,靠祖宗荫蒙得过且过。只有贾政一个人在朝为官,也只是个不值一提的工部员外郎(从五品),负责土工程的副官。

  贾政本人并无爵位,官职又低于李守中,这样来看,贾珠是高攀李家。要是抛开官职,单论两家门风的话,那高攀的还不止一点点,而是一大截呢!

  如果读者能把书中的政治背景弄清楚,再把贾府的家族历史搞清楚,就明白贾珠这桩联姻来的多么不易!(详见《》)

  简单说就是,贾府几代祖辈孜孜不倦追求的结果,祖宗之期望,系于贾珠李纨二人。

  贾政原本没有继承权,应该一无所有的。贾母偏要对抗封建宗法制,一心一意把财产留给他。为什么?大家看看,贾家那么多男性,除了贾政能走上文化的康庄大道,其他还有谁?

  贾政的特殊性,揭示了一个深藏的真相——不是贾母偏心,而是历尽千帆的老人们,深知每个子孙的未来。既然无法改变,就把家产传给那个有点希望的人吧!总比全被吃喝嫖赌糟蹋光了好。

  诗书传家久,是那个时代人的共识,也是永远颠覆不灭的真理,即便到了现代社会。

  越是文化不普及,有文化的女性越难得。满人男性对家庭内务概不过问,都是甩手掌柜,那么家族的发展和走向,真的全赖于女性!同时,满人还有个风俗是儿媳管家。所以,李纨是带着文明的光环,承担着几代祖辈的殷殷期望,来到了贾家。

  她出身清贵,族长之女,书香门第。她明媒正娶,下嫁贾府,长孙儿媳,宜室宜家。她育有嫡子,教养有道,令其完全有别于贾府的纨绔之风,苛刻的贾政对儿子永远有一万个不满意,唯独对贾兰“喜不自胜”。

  可是人生总有不完美,谁承望遇到了超级后台加超级控制欲的婆婆王夫人。王家人太抱团了,王氏集团利益高于一切(详见《深度解析贾政夫妇:中国式婚姻,有多少难解之局》)。李纨被轻而易举的撂在一边。

  这状态放在今天,就好比你的背景、学历、职称、业绩,原本都是number one,从世界五百强被请到一个老化濒危的公司做CEO,原本是来传播先进经验的,可入职没多久就被守旧派斗下岗了,还不许离职,就此被雪藏。你说这叫什么事?

  如果你要问红楼梦里谁最出彩,毫无疑问是王熙凤。她长袖善舞,她杀伐决断,她千伶百俐.......据说一位美国教授调查学生最喜欢的《红楼梦》人物,结果王熙凤高票当选。她的光环太强大了,活的恣意热烈,大大跳脱出那个时代的压抑。即便她手上沾着鲜血(至少6条人命),都无法减损她的可爱程度。

  但是有没有人想到过,她所有的光芒万丈,有个前提——霸占李纨的位置。如果没有管家平台,她什么都不是。

  曹雪芹刻画角色最爱两两对比,王熙凤和李纨就是对比关系。周瑞家的送宫花,把大半个家都走遍了,让读者跟随着这盒花,见识贾府的各色人物。她去凤姐儿那儿,作者偏偏写了一句:“穿夹道从李纨后窗下过,隔着玻璃窗户,见李纨在炕上歪着睡觉呢。”脂砚斋特意揪着这句,批道:

  是啊,此时的凤姐正春风得意,有权有颜有爱有闺蜜,贾母宠、婆婆疼、丈夫哄、众人臣服。一盒花要给她四支,站在门口,屏声静气地等她夫妻游戏结束.........而李纨呢,歪着,百无聊赖的消磨着漫长的午后。反正她不需要花,不需要问候,不需要一切繁华热闹。豪奴们大可省去跟她过招,过其门而不必入。

  王熙凤和李纨就是世界的两端。一个花团锦簇,一个清冷寂寥;一个舌灿莲花,一个默默无言;一个风光无限,一个黯淡无光。但讽刺的是,一个武一个文,一个借调一个正式。

  “雅的紧!要起诗社,我自荐我掌坛。前儿春天我原有这个意思的。我想了一想,我又不会作诗,瞎乱些什么,因而也忘了,就没有说得。既是三妹妹高兴,我就帮你作兴起来。”

  看看这段话里有多少信息:众人是春天搬进大观园的,从一搬进来李纨就有心办诗社了。诗社并不是简单的娱乐项目,要知道,任何重大社会变革都从文化复兴开始;自古以来多少仁人志士,从诗社里诞生。这显示出李纨内心期望着变革(起码是家族内的变革),充满着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望。

  但她又是谨慎的,有这么好的创意,却一声不吭。直到探春提议,大家齐聚,万事俱备了,她就马上行动起来。

  她张口先自荐掌坛,生怕被人抢了去,这爽利、这气势、这迫切——说实话,王熙凤探春都望尘莫及。接着,她一口气把诗社的地址、规则、别号、经费等问题,全部解决。

  在诗社里,李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。她既会写诗,又擅评诗,随时想出新奇高雅的点子,活跃异常。当大家意见不同时,她一锤定音,毫不犹豫。对诗作的争议,她力排众议,绝不和稀泥。有过小嘀咕的人,最终都承认她“善看,又最公道”。

  诗社是大观园里最美好的回忆,也是全书唯一的一段岁月静好。这段诗情画意,好似来的很容易,其实不然。文化人各有主见,不易聚集更不易管理,没有几把刷子真不行。由此可见,李纨既有管理之志,也有管理之能。

  总之,李纨潜在的能量让人很吃惊!而更令人吃惊的是,她非常娴熟的把握着这股能量的运用,收放自如。

  条件合适的时候,当仁不让,动如疾风;条件不足,就静观其变,万年蛰伏。极有主见,却很少表现,一旦表现,稳操胜券——如此高超的处世姿态,堪称大智若愚!

  在权力的高压下,她不争不抢、淡然自若的过着”竹篱茅舍自甘心“的生活,甚至很多时候是一幅无能、迟钝的样子,让人以为她形同槁木。谁知道,槁木里藏着万年不灭的火种,随时可以释放光和热。

  恰恰像她住的稻香村,外边是黄泥院墙,毫无光彩,内里却“有几百株杏花,如喷火蒸霞一般”。

  李纨很善于忍,某些时候,这种人会被误判为迎春的同类,所以说她槁木。但事实上,她跟迎春大大不同。

  迎春也能忍,却是愚忍,针扎一下不知道疼,是非好坏懒得分。而李纨是智忍,在忍耐的同时,保持着足够的锋芒,三观清晰,经纬分明。

  “你们听他这刁话。他领着头儿闹,引着人笑了,倒赖我的不是。真真恨的我只保佑明儿你得一个利害婆婆,再得几个千刁万恶的大姑子小姑子,试试你那会子还这么刁不刁了。”

  读者们都知道,这是对王夫人的控诉。不过请留意,话里除了控诉了王夫人,还有“几个千刁万恶的大姑子小姑子”。此时站在她面前的不就是几个小姑子吗?

  黛玉先攻喧(开玩笑)她,她当即以牙还牙,顺带把每个人都敲打一下——不要对我太放肆了,我不是你们的保姆,你们要学会尊重我。

  这种锋芒到处可见,尤其跟王熙凤相处时,寸土不让,穷寇亦追。当然,因为她俩的对比竞争关系,李纨对王熙凤有一万个不忿,对她就总是火气十足。

  抛开复杂的成因,只说结果——王熙凤跟李纨对口舌,其实每次都落败。天下最巧的一张嘴,竟然多次惨败给李纨,临到最后还得求告:好嫂子,赏我一点空........

  为什么能让阿凤甘拜下风?即便她有强大的后台,占据着一切有利条件,终究大不过一个理字。在李纨有理有据、有章有法的对攻下,只能丢盔弃甲。

  这是非常高超的反衬写法。明写王熙凤如何伶俐、如何万人不及,实际上却远不及李纨。

  【注】这也是本书最大的特色之一,所有浅层印象和官方刷赞,都是铺垫和反衬,高阶层都在不写之间。一旦你看懂了高阶层,就会明白,官方刷赞原来是讽刺。这类人物以薛宝钗为最,次之有袭人、王夫人、王熙凤等。

  书香门第没有白白培养李纨,文化武装了她的头脑,让她拥有一个强大的自我。既能严格自律、不染奢靡、不屈威武、不混是非,又能随顺大众、温和得体。偶尔露一下锋芒,就足以威慑对手。

  因为有强大的自保能力,李纨在贾府被边缘化,也仅此而已。像尤氏反复受辱、邢夫人口碑尽丧、秦可卿小命不保,李纨都可以顺利避免。在王氏姑侄强大的双重夹击下,她依然活的不卑不亢,就像傲雪寒梅一般,遒劲坚挺。

  平儿是书中少有一个完美角色,她身处逆境,不仅能保全自我,还能帮助别人。既不失生存之能,又不失善良本性,世间两难之事,她做到了。

  可是,贾府里最推崇平儿的人是谁呢?是李纨。所谓英雄所见略同,共性才会生出爱护。

  如果你看出了平儿的不凡,说明你是个正常人。如果你看出李纨的不凡,那才是高人。

  李纨对平儿之爱护,已经超出正常的欣赏,可令她突破”理性“,跨界插手别人家的事。她明锣明鼓的指责王熙凤:

  “昨儿还打平儿呢。亏你伸得出手来。那黄汤难道灌了狗肚子里去了?……给平儿拾鞋也不要。你们两个,只该换一个过子才是。”

  值得注意的是,这句话也是箴言。按曹公本意,王熙凤后来事败被休,正值王家一败涂地,有家难回滞留贾府,遭到邢夫人、贾琏、昔日豪奴的报复性打击,被当做仆役羞辱。平儿是否成为正室不可考,但她成为实际当家人是真的。她和王熙凤真的换了个。

  阿凤其实很可怜,终其一生只是个出力不讨好的棋子。空长了华丽无比的羽毛,谁知肚里一包草。作为现代读者,或许难以接受这悲剧,但无法否认她确实有一身罪恶。

  曹雪芹反封建,反的是封建糟粕,而不是良性规则。作为文化人,何为正义、何为天理,他比谁都清楚。

  一部伟大的名著,三观必然经得起百千万年的考验。那么,书中一切身负罪恶的、有违天理的人,作者必然不惮于用最残忍的笔触去书写结局。但是,一部分正义人士,必然要被罪恶之人戕害。这是对罪恶和黑暗的揭露。

  大浪淘沙之后剩下的,是正义里的金刚钻。就是既能代表正义,还能跟罪恶搏斗的那批人——也就是李纨和平儿这一类的。

  平儿由奴变主,李纨独得晚韶华,分明是作者对她们的褒奖!而许多当代读者,一边大赞平儿,一边却诽谤李纨,多愚蠢啊!

  这二人原本是正副关系,平儿只是李纨的低配版,如同袭人和宝钗,命运的走向必然一致。平儿将负责长房,李纨则承袭二房的血脉。

  她可进可退,可方可圆,随着环境而变化。在诗社里,有领袖风范。到三驾马车管理荣国府时,因为自己深受王夫人忌惮,她就甘居探春之下,收起了当仁不让的气势,很温和的做着配角,显得务实而勤劳。到抄检大观园时,她就站的远远的毫不染指,既无冲突也无故事,仿佛游于世外了。

  【注】抄检中没有发生任何磨难事件的只有两处:李纨和林黛玉。她们俩都是文化的象征。

  所以,李纨本质上也是个政治家。放在男实什么平台上都可以发挥,星史论给她什么角色都能担当。她所体现钙类法的正是中国文人的精神面貌——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。一旦施展政治才能,她就能把大观园治理成一派清净乐土。

  而李纨这些才智,又反衬了黛玉。李纨所能,黛玉皆能;李纨不能,黛玉亦能。只是物极必反,黛玉之能,已经不适合这个浊世。黛玉是高度理想化的知识分子,李纨是接地气的知识分子。

  当贾府轰然倒塌后,曾经叱诧风云、鬼神不惧的王熙凤,八面玲珑、天衣无缝的薛宝钗,都无计可施。那么多的心机、那么的才干、那么多靠权利得到的名利荣光..........统统碎成瓦片。只有貌似槁木的李纨,培养出唯一的人材,让贾府百年荣光得以残留一丝余气。

  成功是一切人的渴望。但当代人崇拜的是极其拙劣的成功学,追求速成炫耀,妄图靠几句漂亮话、卖弄点所谓的‘情商“,就骗得一切,故皆以宝钗袭人为楷模。对作者真正塑造的成功者李纨,却嗤之以鼻。

  博观而约取,厚积而薄发,是苏轼的一句话。本意是:做学问既要博览群书,又要去粗取精,只有积累深厚的知识,才能运用时得心应手,左右逢源。

  如果说她做人圆滑、行事聪明,那阿凤宝钗更甚一筹。关键是把聪明用到哪儿!李纨知道自己的本职本位是母亲,生养教育好儿子才是第一天职,一切都围绕此核心,这就是成功之路。其他的东西如荣光、地位、权利、家族里的是是非非,有力则为之,无力则放弃,不能压过核心。

  反观阿凤,她什么都想要,要独占丈夫、要执掌大权、要敛财、要美名、要万人臣服、要人前拔尖,甚至到后来要操纵官府、草菅人命........她不是没机会生儿子,两次流产都是男婴。平儿都为她认不清形势而惋惜,她却不自知。

  她比常人聪明伶俐,自我感觉一切都应付的来,所以一切都属于自己。可惜,应付的来,不等于归你所有。阿凤始终不知道哪些应属于自己,那些是自己的核心。

  这就是博观而约取的道理。人生能抓住核心,可不容易。大多数人都把生命消耗看似凸现自我价值,实则不值得的东西上。

  李纨婚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切良好条件,是天命之所归者。被命运扔进旮旯了,她不争不怨,继续积累自己的实力。

  王熙凤借助管家,千万两银子眨眨眼就来了,李纨每月只有40两,跟阿凤自然没法比,但积少成多,聚沙成塔。没有罪孽的路,永远不必担心还债。腹内的诗书谁也偷不走,不必担心被抄。钱会一点点多起来,儿子会一天天大起来。

  意思是:人生于世,真正意义的成功,其实需要长久修炼,集合众缘,如同沧海桑田一般,绝不可能一蹴而就。对大多数凡人而言,生命有限,能力亦有限,不招灾厄,便是最大的成功了。要谨慎啊!

Copyright 2017 人生就是博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