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华语影坛近三十年来,最具代表性的“风格人物”,周星驰用“无厘头”喜剧开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电影时代。周星驰独特的表演方式,在逗得观众捧腹大笑的同时,也为观众还原了市井街头的辛酸人生和苦痛挣扎。除了对生活的还原外,周星驰电影最具特别之处,还在于他通过自己独特的表演方式,和故事逻辑,以及影像视角,对现实生活剖解离析之后,将平凡小人物的市井生活,在大银幕上重构出勇敢的自嘲,荒诞的讽刺,并最终得以诗意的升华。
在上世纪60年代末,即便是在香港,离婚也是极为罕见的社会现象。所以自小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周星驰,便自然形成了害羞敏感的性格。后来是对李小龙的崇拜,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性格内敛的周星驰。所以在很小的时候,能够成为一名像李小龙一样的武术家,一直被作为周星驰毕生的梦想。凭借着多年的苦练,周星驰一度认为自己是当时同龄人中,在世界上功夫最好的人。也因为这个原因,周星驰向当时的校长毛遂自荐要教授同学功夫,结果换来的是校长莫名其妙,不知所措的应对。这也是后来周星驰的电影《功夫》中的灵感源泉吧。
不过真正让周星驰的电影生涯发生由量变到质变升华的,还要数1995年的《大话西游》系列。虽然这部当年的票房“失利之作”让周星驰饱受争议,但是在几年后,却真正奠定了周星驰在华语影坛的地位。如果说早期的电影票房号召力让周星驰征服了香港影坛,那么这部由中国传统名著改编的“无厘头”神作,则让周星驰征服了华语影坛。
《大话西游》这部电影,也是周星驰用电影记录自我,认识自我,并最终超越自我的开始。作为周星驰电影生涯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,这部影片是周星驰从电影单纯的商业性向艺术性转型的开始。可以说从《大话西游》开始,周星驰才真正地朝着电影大师的方向挺进,在主演《大线岁,此时他的人生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状态。
虽然《大话西游》的导演是刘镇伟,但是周星驰作为影片的主演和投资人,他在影片创作中的贡献,绝对不亚于刘镇伟。而且影片的核心,也是周星驰对自己人生在银幕上的再现。在《大话西游》中,周星驰饰演的主角至尊宝和孙悟空,将凡人和英雄勾连在了一起。这个人物背景的设定,很像是当年在电影事业上刚刚登上人生巅峰的周星驰。影片中至尊宝和孙悟空在面对取经事业和甜美爱情时的挣扎,又何尝不是周星驰在现实生活中的境遇呢?
当年的周星驰,在5年的时光里,从一个娱乐圈里的无名之辈,突然升级成和周润发、成龙等电影前辈平起平坐的“双周一成”。这样梦幻的成名之旅,并没有让周星驰忘记对电影的执着。《大话西游》则是他从明星转型为老板投资的第一部电影,虽然影片当年的票房数据和他以往主演的电影相比,可以用糟糕来形容,但是从影片高达2500万的投资,可以看出周星驰的野心。
虽然晚了点,但是戏剧性的是,这部影片依然成了周星驰最具代表性的作品。影片中所反映的周星驰的心境,更像是当年周星驰的成名历程。带上金箍,踩上七彩云彩,成为盖世英雄,却离开心爱女孩。就是当年周星驰对于电影事业的承诺。
如果说1995年的《大话西游》是对周星驰当年成名经历的影射,那么后来在1999年周星驰自导自演的《喜剧之王》,则是对他龙套生涯的辛酸回味。在《喜剧之王》这部带有明显自传色彩的影片中,周星驰用温情动人的镜头和背景音乐,真实再现了自己成名前,将近10年的龙套生涯。而影片中那句“死跑龙套的”,除了是周星驰对自我经历的辛酸自嘲,也是通过影像对那段生活中各种不公平待遇的和解。
但是《喜剧之王》最后的烂尾,却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影片的完整性,可能是《大话西游》的惨痛经历,让周星驰在艺术和商业之间,仍然没有找到平衡的解决方案。
这个情况一直延续到2004年上映的《功夫》,这部影片是周星驰迄今为止最后的巅峰。影片看似是在向自己的偶像李小龙致敬,其实仔细分析后我们会发现,影片中怀揣着“功夫梦”的羞涩小男孩,不过是周星驰自己。而影片中的那个“猪笼城寨”的市井再现,也是周星驰对年幼生活的追忆。
在《功夫》这部电影中,周星驰对市井小人物,平凡大梦想的赞颂,几乎达到了一种毫无保留的极致状态。在影片中,周星驰用男主角的“功夫梦”呼应着现实中的“斧头帮”。在虚假自我成就的迷惑和内心终极梦想的召唤之间,周星驰饰演的男主角,用一场潇洒凌厉的打斗,用一次起死回生的超越,通过“功夫”,演绎出了小人物大梦想的可贵和诗意。
平凡无奇的人生,市井辛酸的生活,是周星驰影片中永恒而隽永的主题。在一次次竭斯底里的大笑中,在一场场荒诞讽刺的表演里,有周星驰对市井生活冷静的观察,切身的体味,以及重构后诗意的升华。《大话西游》里孙悟空孤独而卑微的背影,是周星驰对电影事业的承诺,《喜剧之王》里一句“死跑龙套”的,是周星驰对辛酸岁月的释怀,而到了《功夫》中,在那招充满想象力的“如来神掌”里,又是周星驰在历经磨难,站上巅峰后,对自我的人生的超越和感悟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